社会保护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德美尔在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发言

发言 | 北京 中国 | 2016年9月21日
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此次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我要感谢中国社会保障协会、艾伯特基金会和人民大学发起并组织了众多出色的中外研究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也感谢你们给了国际劳工组织一个机会来参与讨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今天来讨论这个话题没有比在中国更合适的地方了。过去几年,中国在医疗和养老金方面几乎实现了全民覆盖。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也帮助中国从世界金融危机当中迅速恢复并在过去十年取得稳健增长。虽然中国的社会支出仍只有OECD国家一半的水平,但其他国家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在和谐处理社会保护和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经验。

中国现在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即以中高速增长、去过剩产能和强调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的供给侧改革为特征的“新常态”。人口快速老化、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正驱动经济转型,并有可能对中国工作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社保的缴费水平让一些人开始质疑社保是否已成为经济的负担,而也有人强调在转变经济增长形态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社保。在此背景之下,本次会议将有助于并影响到中国对其社会政策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我们的讨论对国际听众也有意义,尤其是因为国际经济发展前景不稳,许多国家正在削减社会支出以应对经济上的困难。

亲爱的同事们,20世纪下半页见证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有时人们忘记了社会保障对于美国从大萧条中恢复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由此得来的经验也塑造了国际劳工标准,至今仍在第102号公约中得以体现,而且它们也是欧洲经济从二战后恢复的原因之一。然而现在全球各国的社会保护体系仍然面临着各种艰巨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不平等。对于全球73%的人口来说,社会保护仍然是一项未能实现的人权。它的缺失也带来了非常实际和真切的后果。最近几十年,工资和社会条件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很大一部分工人仍然被排除在正式的劳动力市场之外,因此无法获得就业保护立法和社会保障所能提供的保护。

与此同时,传统的欧洲社会模式也面临着挑战。欧洲有着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社保体系。但这一模式日益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持续转型、不平等加剧、不断增长的非标准就业以及人口趋势的挑战。许多国家正在探索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其中一些国家采取的办法是削减社会支出并将风险分散至个人,其他国家正在寻找能更灵活和更连贯的处理社会保障的方式。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所有人意识到,社会保护在推动人类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社会保护底线的第202号建议书,反映了对实现社保全民覆盖的全球共识。今年由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的G20劳工部长会议再次就推动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护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并再次重申由国际社会在去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社会保护底线在实现2030发展议程中的核心地位。

社会保护、创造高质量的工作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社会保护底线的第202号建议书中得到了完美的阐述。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来预防和减少贫困、不平等、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安全感,推动公平机会以及性别和社会平等,并支持由非正式就业至正式就业的转变。社会保障是对人的投资,能提高人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且社保体系作为社会和经济的自动稳定器有助于在经济危机期间和之后刺激总需求,并有助于经济向更可持续方向转型。总之,有效且灵活的社保体系,不仅是恰好50年前国际法所确立的一项人权,也是对于现代经济的一项重要投资。

在未来几年,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如此充分的体现上述三者之间的这种联系。中国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承诺要改革并改善其社保体系和遵守全民覆盖的原则,并且显著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与社保的比例。

对人的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此次会议能有助于探索出一种财政、工资和社会保护政策之间的新关系。我也希望我们能共同帮助实现惠及所有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增长,而绝不丢下任何人。我相信,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多和更好的社会保障。

谢谢。